5月12日是母亲节,不少人都会在这天给母亲送一束鲜花,或者和妈妈共进晚餐,给妈妈买件衣服,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“感恩”。学校也不例外,母亲节前夕,记者收到了某学校老师发来的“新闻报道”:该校开展了一次孩子和家长的互动活动,让孩子在互动中学会感恩,活动完毕,学生们知道了妈妈的不易,不少孩子都表示,今后要更听妈妈的话。
学校利用母亲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,的确很有必要,效果看起来也不错。我想起自己参加过一个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,学校请了一个所谓的宣扬国学的人,演讲者声情并茂地演讲,让不少学生和家长当场流泪。但问题很快就来了,为什么每次感恩教育效果都很不错,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知道感恩了呢?
还有一个类似的问题,在“讲文明、守秩序、爱濮阳”活动中,经常会看到有学生穿着校服,戴着小红帽,拿着小红旗在路上疏导交通。可是,每次放学,如果到学校附近走走就会发现,横穿马路、闯红灯的学生特别多。为什么学生们当志愿者的时候知道遵守交通规则,而一旦不当志愿者了,自己都不遵守交通秩序了呢?
说到底,无论是感恩教育,还是交通文明教育,学校都是搞突击式。突击教育之后,学校该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,还是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;老师该办补习班,还是办补习班;学校该想方设法向学生收费,还是想方设法向学生收费。至于学生品德咋样,在家里听不听话,任性不任性,是不是“小公主”和“小皇帝”,老师全然不问,只要成绩好,只要家长能经常与老师交流学生的成绩,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。所以,我们常常看到的是,现在的“小公主”、“小皇帝”越来越多,自私自利、不懂得为他人着想的孩子越来越多,不知道感恩,只知道索取的孩子越来越多。
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节奏很快,人心又很浮躁的社会,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,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。就拿母亲节来说,很多人都会在母亲节向母亲表达爱心,但母亲节过后,为人子女者又要为自己的生活打拼,很多人都在不经意间忽视了父母。请大家想想,除了每年的几个节日之外,我们陪伴父母的时间能有多少?都市的“空巢老人”日渐增多,他们渴望儿女常回家看看的心情,又有多少子女能够体会?
不过,和一般的行业不同。学校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,承担着很大的“传道”责任,如果学校也变得很功利,所有的工作只知道围绕学生的课业转,而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,忽视了感恩教育,或者说只在某个时间节点,突击搞一下思想品德教育或者感恩教育,那会很难起到长效作用。长此以往,学生不仅不能“解惑”,而且有可能越来越迷惑。相反,“传道”更应该像“授业”一样,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始终,只有这样的春风化雨,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养成感恩、宽容等品质。
新闻热点